成语ai

哀鸿遍野

哀鸿遍野
哀鸿遍野的意思
哀鸿遍野的拼音:āi hóng biàn yě
哀鸿遍野的注音:ㄞ ㄏㄨㄥˊ ㄅㄧㄢˋ ㄧㄝˇ
哀鸿遍野的繁体字:哀鴻遍野
哀鸿遍野的近义词:生灵涂炭,民不聊生,啼饥号寒,饿蜉载道
哀鸿遍野的反义词:民康物阜,安居乐业,国泰民安,丰衣足食
哀鸿遍野的组合结构:abcd 主谓式
哀鸿遍野的详细解释:

哀鸿: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;没有目的地飞着;悲哀地叫着。
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、流离失所的灾民。

出处《诗经・小雅・鸿雁》:“鸿雁于飞,哀鸣嗷嗷。”

用法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;贬义,形容无家可归景象。

例子旧社会,每逢水灾战乱,人民就被迫四处逃亡,哀鸿遍野,一片凄凉。

正音“遍”,读作“biàn”,不能读作“piàn”。

辨形“哀”,不能写作“衷”、“衰”;“鸿”,不能写作“洪”。

谜语 满地燕悲鸣 (谜底:哀鸿遍野)

故事 西周时期,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,对内残酷剥削,疯狂敛财,搞得民不聊生,哀鸿遍野。派卫巫监督百姓的言行,搞得人心惶惶。愤怒的人们起来反抗,赶走了周厉王。周宣王即位,他带领卿士巡访城郊,见到到处都是“鸿雁于飞,哀鸣嗷嗷。”的惨状。

哀鸿遍野的详细解释

【释义】

找不到栖身之所的鸿鴈,悲伤哀痛地鸣叫。语本《诗经・小雅・鸿鴈》。后用“哀鸿遍野”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难民。

【典源】

《诗经・小雅・鸿鴈》

鸿鴈于飞,集于中泽。之子于垣,百堵皆作。虽则劬劳,其究安宅。于飞,哀鸣。维此,谓我。维彼愚人,谓我

注解

[1]鸿鴈:动物名。一种群居水边的候鸟。羽毛呈紫褐色,腹部白色,嘴扁平,腿短,趾间有蹼。食植物种子、虫、鱼以维生,亦称为“大雁”。

[2]嗷嗷:状声词。形容哀号声。嗷,音áo

[3]哲人:贤明而智慧卓越的人。

[4]劬劳:劳苦、辛勤。劬,音,勤劳、劳苦。

[5]宣骄:骄奢。

【典故】

“哀鸿遍野”是由《诗经・小雅・鸿鴈》:“鸿鴈于飞,哀鸣嗷嗷”两句句义扩大而来,原意是找不到栖身之所的鸿鴈,悲伤哀痛地鸣叫。又根据〈诗序〉所写,〈鸿鴈〉一诗是用来赞美周宣王,因为在当时“万民离散,不安其居,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。至于矜寡,无不得其所焉”,而周宣王中兴周朝,让流离失所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,所以“鸿鴈于飞,哀鸣嗷嗷”又引申为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,呻吟呼救的悲惨景况。后来就用“哀鸿”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。“哀鸿遍野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难民。如清代汤斌〈睢沐二邑秋灾情形疏〉:“历年灾患频仍,黎民涂炭,今春卖儿卖女者,有售无受,以故哀鸿遍野。”

【书证】

    01.《唐宋文醇・卷四七・眉山苏轼文》引宋・苏轼〈奏浙西灾伤第一状〉清・高宗评语:“后世司牧斯民者,哀鸿遍野,尚欲壅于上闻。能如轼之未雨绸缪、憯怛忠爱,为民请命乎?”

    02.清・汤斌《汤子遗书・卷二・睢沐二邑秋灾情形疏》:“历年灾患频仍,黎民涂炭,今春卖儿卖女者,有售无受,以故哀鸿遍野。”

    03.清・蓝鼎元〈与吴观察论治台湾事宜书〉:“台湾当朱一贵作乱之后,干戈蹂躏,哀鸿遍野。继以风灾埽荡,疠疫连绵,民之憔悴极矣。”

    04.清・张集馨《道咸宦海见闻录・戊申四十九岁》:“金陵、仪征一带居民皆架木栖止,余家天安桥宅亦复水深数尺。哀鸿遍野,百姓其鱼。”

【用法】

语义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难民。

类别用在“境况凄惨”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在兵荒马乱的年岁,往往哀鸿遍野,民不聊生。

天灾人祸,让世界许多地区陷入哀鸿遍野的惨况。

惨遭敌军的蹂躏摧残后,满城狼嗥鬼叫,哀鸿遍野

战乱之后,又遭旱灾,这一带哀鸿遍野,人民无以为生。

在政治动荡的年代,每遇灾荒,老百姓便流离失所,哀鸿遍野

当时社会动荡,天灾人祸,哀鸿遍野,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人民。

日前发生七级大地震,震毁房舍无数,导致哀鸿遍野,景况凄惨。

哀鸿遍野的翻译

Starving people fill the land.

отовсюду слышалисъ стенáния стрáждущих и голодáющин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