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hun 查看: 6
犹“融会贯通”。见“融会贯通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融会贯通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,后世尊称为朱子或朱文公。朱熹治学以居敬穷理为主,为集宋代理学大成者。“理”是朱熹学说的核心,在《朱子语类・卷一・理气上・太极天地》中,朱熹认为“未有天地之先,毕竟是先有此理”,由理生出阴阳万物。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,为了穷究此天地之理,朱熹提出“格物致知”,即透过对事物的研究观察,才能获得“理”,读书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。当时有人认为朱熹的治学方法太过繁琐,且天地之理何其庞杂,怎么可能完全穷尽?于是他们认为应该摆脱这些繁琐的知识,将一切的法则与行为视为心性的呈现。朱熹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,他在〈答姜叔权书〉一文中说到:认为一个学者必须先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后,才能够举出一例就通晓其他各事,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融合、贯穿,最后获得全面的领会。如果没有打好学问的基础,只一味地思考,就希望能举一反三、闻一知十,通常都会流于空想而不切实际。后来原文中的“融会贯通”演变为成语,用来形容将各种知识或事物加以融合、贯穿,进而获得全面通彻的领会。
01.宋・真德秀〈跋刘弥邵读书小记〉:“盖后世之学,言理或遗用,其病为空虚;言用或遗理,其弊为粗浅。不知理即用,用即理,非混融贯通,不足以语学之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