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sha 查看: 26
身:自己;杀身:舍生;成:成全;成就;仁:仁德;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。
原指牺牲生命;成全仁德。后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。
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卫灵公》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
用法:连动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。
例子:若得着死难者的热情的全部,便可以追他们的踪迹,杀身成仁了。(闻一多《文艺与爱国——纪念三月十八》)
正音:“仁”,读作“rén”,不能读作“yín”。
辨形:“仁”,不能写作“人”。
辨析:“杀身成仁”和“视死如归”;都含有“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”的意思。但“杀身成仁”含有“成全仁德”的主义;“视死如归”没有。
歇后语: 桃子破肚 —— 杀身成仁
谜语: 桃子破肚 (谜底:杀身成仁)
故事: 春秋时期,孔子的弟子问仁德忠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怎么办?孔子说:“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,为了成全仁德,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。”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,孔子回答必须从上面作起,带动百姓效仿。
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。语出《论语・卫灵公》。后用“杀身成仁”指为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。△“舍生取义”
子曰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,有杀身以。”
[1]害仁:伤害仁德。
[2]成仁:成全仁德。
“杀身成仁”是指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性命。这句话出自于《论语・卫灵公》篇孔子所说的一段话。孔子说:“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这段话的大意是说:志士仁人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做出违背仁德的事,反而会为了护卫仁德的标准而牺牲性命。为什么孔子会如此强调“仁”的重要呢?因为“仁”就是“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”,在家里面就是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的关系;扩大到社会上,就是君臣有礼、朋友有义的关系。这种关系就是伦常,所以孔子说:“君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而亲仁。”(《论语・学而》)“仁”从个人修身做起,最后扩充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力量。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,就是“大同世界”的达成。因此为了维系“仁”的标准,君子是可以牺牲性命的。孟子把孔子的“仁”用“义”来解释,“义”就是公益,往往和个人私利是冲突的。孟子说:“生亦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(《孟子・告子上》)当“义”和“利”不可兼得的时候,为了公益,是要“舍生取义”的。性命虽是个人最大的私利,但是为了社会国家的利益,必要时可以牺牲。这正和“杀身成仁”的精神一样,也正是传统儒家的坚持的修身原则。
01.《后汉书・卷四○・班彪列传下》:“论曰:『……然其论议常排死节,否正直,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,则轻仁义,贱守节愈矣。』”
02.《旧唐书・卷一八七・忠义列传上・序》:“有若仲由之结缨,鉏麑之触树,纪信之蹈火,豫让之斩衣,此所谓杀身成仁,临难不苟者也。”
03.唐・李德裕〈三良论〉:“自周汉迄于巨唐,杀身成仁,代有髦杰,莫不显一身之义烈,未有系一国之存亡。”
04.《宋史・卷四六一・方技列传上・赵修己》:“今幼主信谗,大臣受戮,公位极将相,居功高不赏之地,虽欲杀身成仁,何益于事?”
05.《明史・卷二五五・刘宗周等传》:“赞曰:『《传》曰:「虽危起居,竟信其志,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。”二臣有焉。杀身成仁,不违其素,所守岂不卓哉!』」
语义指为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。
类别用在“正直忠诚”的表述上。
①他杀身成仁的典范,将永留人间。
②今天为了国家杀身成仁,我有何遗憾?
③老将军为了悍卫国家而杀身成仁,令人敬佩!
④不怀著杀身成仁的决心,是无法完成革命大业的。
⑤杀身成仁,舍生取义,不都是读圣贤书者所当为?
⑥因为有革命先烈的杀身成仁,才有今天的中华民国。
⑦举事前夕,他在日记上写著:“明日之事虽成功机会不大,但求杀身成仁。”
形音身,音shēn,生命。典源作“身”,不宜写作“生”。仁,音rén,仁德义理。不可写作“人”。
die a martyr to a noble cause
艖(み)を殺して仁(じん)をなす
sacrifier sa vie pour remplir son devoir
sich für eine gerechte Sache opfern
отдáть жизнь за прáвое дел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