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yi 查看: 7
不接受人家的劝告;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做(行:行动;做)。
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酷吏列传》:“禹为人廉倨。为吏以来,舍无食客。公卿相造请禹,禹终不报谢,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,孤立行一意而已。”
用法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例子:皇上和杨文弱、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,但迫于臣民清议,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,与虏订城下之盟。(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三章)
正音:“行”,读作“xíng”,不能读作“行列”的háng。”。
辨形:“孤”,不能写作“狐”。
辨析:“一意孤行”与“独断专行”、“专横跋扈”;都有“不考虑别人意见。办事主观蛮干”的意思。不同在于:①“专横跋扈”含有“蛮横、霸道”的意思;语气较重;一般只用于掌权者;“一意孤行”和“独断专行”;多形容缺乏民主作风;语气较轻;而且不限于当权者;一般人也可用;应用范围较宽。②“一意孤行”和“独断专行”的不同在于一个“断”字。“独断专行”表示“独立作决定和行事”;“一意孤行”本身不含“断”;只含有“按自己的意愿行事。”
谜语: 思思想想一人走 (谜底:一意孤行)
故事: 西汉时期,汉武帝重用御史赵禹为太中大夫,与张汤共同制定国家法律,为了严格约束官吏,他制订“知罪不举发”和“官吏犯罪上下连坐”等法律。官员们纷纷带上厚礼去赵禹要求更改法律,赵禹则一意孤行把他们的礼物一一退回。
谢绝一切请托,按照己意独立处理公事。语本《史记・卷一二二・酷吏列传・张汤》。后用“一意孤行”形容人固执己见,独断独行。△“我行我素”
武安侯为丞相,征汤为史,时荐言之天子,补御史,使案事。……与赵禹共定诸律令,务在深文,拘守职之吏。已而赵禹迁为中尉,徙为少府,而张汤为廷尉,两人交驩,而兄事禹。 为人 。为吏以来,舍 。公卿相 禹,禹终不报谢,务在绝知友宾客之 ,孤立行 而已。
[1]禹:赵禹,生卒年不详,汉扶风斄人。为人廉倨,绝知友宾客之请。历任御史、廷尉,与张汤共定诸律令。
[2]廉倨:廉洁孤傲。
[3]毋:音wú,通“无”,没有。
[4]食客:古代寄食于官宦显贵家中,为主人策划计谋、奔走效力的人。
[5]造请:登门拜访。
[6]请:请托。
[7]一意:一己之见。
“一意孤行”原作“孤行一意”。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赵禹为人廉洁孤傲,执法严苛。从他做官以来,家中没有食客。公卿登门拜访,他也始终没有回拜答谢,意在杜绝朋友宾客的请托,按照自己的意见独立处理公事。后来“一意孤行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本含有褒义,后转用来形容人固执己见,独断独行。
01.宋・吴泳〈祭陈司业文〉:“亶一意以孤行,羌众兆之所弃。”
02.清・赵翼《廿二史劄记・卷五・后汉书・东汉尚名节》:“自战国豫让、聂政、荆轲、侯嬴之徒,以意气相尚,一意孤行,能为人所不敢为,世竞慕之。”
03.清・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三:“盖一意孤行之士,细行不矜,孔子所谓『观过知仁』,正此类也。”
语义形容人固执己见,独断独行。贬义。
类别用在“固执自信”的表述上。
①他这种一意孤行的作风,迟早会害惨自己。
②这事恐得先征询大家的意见,不宜一意孤行。
③把事情搞成如此局面,就是他一意孤行的结果。
④我不欣赏做事一意孤行、根本不重视别人意见的人。
⑤在未得到大家同意之前,我绝不会一意孤行地采取行动。
⑥处理这么重大的事一定要戒慎,最忌一意孤行,贸然行动。
⑦别怪我一意孤行,实在是因为事急从权,非得尽速处理不可。
⑧他是个刚愎自用、一意孤行的人,明知道有问题,他还是照做不误。
⑨现在是讲究团队精神的时代,你这种一意孤行的做法,很难引起共鸣。
同义“一意孤行”及“我行我素”都有不管他人意见,只照自己的心意去做的意思。
异义“一意孤行”侧重于固执、专断;“我行我素”侧重于依照自己的心意行事。
一意孤行 | 我行我素 | 例句 |
---|---|---|
✅ | ❌ | 这事恐得先征询大家的意见,不宜一意孤行。 |
❌ | ✅ | 他老把袜子反著穿,纵然被人嘲笑,他仍然是我行我素。 |
act in disregard of other people's opinions
ひたすら自分(じぶん)の意見(いけん)を押(お)し通(とお)す
n'en faire qu'à sa tête
eigenmǎchtig handeln(eigensinnig seinen Weg weiter verfolgen)
своевольничать(поступать своевольн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