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yi 查看: 10
公: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。
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。比喻事权不统一,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。
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僖公五年》:“一国三公,吾谁适从?”
用法:偏正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例子:武夫当道势汹汹,一国三公谁适从。(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七十四回)
故事: 春秋时期,晋献公宠幸骊姬,欲废太子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。骊姬设法把申生、重耳、夷吾送到边疆镇守,派土伪为他们建城堡,土伪十分为难,只好草草了事,说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,不知道听谁的好。不久晋献公杀申生,重耳与夷吾外逃。
春秋时晋献公命士𫇭为重耳和夷吾筑城,士𫇭敬守君命,但为免除后患,只得草率完工,赋诗:“孤裘尨茸,一国三公,吾谁适从。”典出左传・僖公五年。后比喻政令出于多门,事权不统一,使人无所适从。《唐・刘子元・上萧至忠论史书》:“十羊九牧,其命难行,一国三公,适从安在?”
state with three rul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