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dui 查看: 22
症:病症;下药:用药。
医生针对病人的病情开方用药。比喻针对具体情况;采取具体有效措施。
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41卷:“克己复礼,便是捉得病根,对证下药。”
用法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褒义。
例子:他也许要借这原始的集体的力给后代的散漫和萎靡来个对症下药吧。(朱自清《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》)
辨形:“症”,不能写作“证”、“正”。
辨析:“对症下药”和“有的放矢”;都有“言论、行动有针对性”的意思。但“对症下药”偏重在针对不同的情况确定措施和办法;“有的放矢”偏重在有目的;有针对性。
歇后语: 1. 害什么病开什么方 —— 对症下药
2. 发疟疾吃奎宁 —— 对症下药
谜语: 医生开处方 (谜底:对症下药)
故事: 三国时期,倪寻、李延都因头痛发烧去请名医华佗治病,华佗诊断两人病情后,给倪寻开了泻药的处方,给李延开发汗的药,两人感到奇怪。华佗认为倪寻病由内部伤食引起,李延则是外部感冒,两人吃药后立即见效,人们认为华佗是对症下药。
指针对病症开方用药。比喻针对症结所在,做有效的处理。※语或本《朱子语类・卷四一・论语・颜渊篇上》。
克己是大做工夫,复礼是事事皆落腔窠。克己便能复礼,步步皆合规矩准绳;非是克己之外,别有复礼工夫也。释氏之学,只是克己,更无复礼工夫,所以不中节文,便至以君臣为父子,父子为君臣,一齐乱了。吾儒克己便复礼,见得工夫精细。圣人说得来本末精粗具举。下面四个“勿”字,便是克与复工夫皆以礼为准也。“克己复礼”,便是捉得病根,对证下药。仲弓主敬行恕,是且涵养将去,是非犹未定。涵养得到,一步又进一步,方添得许多见识。“克己复礼”,便刚决克除将去。
《朱子语类》一书载:宋儒朱熹的门人亚夫问何谓“克己复礼”,朱熹回答:现在的人只会说要克制私欲,严格要求自己,却不去实践礼义,于是失去准则,使得礼法大乱。圣人孔子就说得很明确:『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』用礼作为克制和实践的标准,就是捉到病根,针对症状开方用药。后来“对症下药”这句成语可能从这里的“对证下药”演变而出,用来指针对病症开方用药。亦用来比喻针对症结所在,做有效的处理。《三国志・卷二九・魏书・方技传・华佗》记载了一个实例,可以助我们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:府吏儿寻和李延一起来找名医华佗看病,他们两个人都头痛身体发烧,症状相同。华佗诊断该给儿寻潟药、李延发汗药。他们觉得奇怪,就问:“为什么症状相同却开不同的药?”华佗回答说:“儿寻的病因在体内,李延的病因在体外,所以治疗的方法不同。”分别给他们用药,隔天就都好了。
01.《飞龙全传》第五八回:“太医道:『此乃中风不语急症,下药恐不应验,奈何?』匡胤道:『与其坐视,宁可服而勿效。汝但对症下药,决不罪汝。』”
02.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三回:“夫子深恐他走入长沮、桀溺的一路,倘然这班门弟子都要这等起来,如苍生何?所以才对症下药,合他讲那『上好礼』的三句。”
03.《通俗常言疏证・医病・对症发药》引《病玉缘》:“世闲无不可医之病,倘能对症下药,岂有不瘳之理?”
㈠
语义针对病症开方用药。
类别用在“医治疾病”的表述上。
①经过医生对症下药,病人高烧已退。
②中医师都是经过望闻问切后,才对症下药。
③看病得先接受检查与诊视,否则医生如何对症下药?
④这药我吃了完全无效,医生到底是否对症下药呢?
⑤经过心理医师的对症下药,他终于走出失恋的阴影。
⑥他根本不是感冒,你不要胡乱猜测,得找医生对症下药才行。
㈡
语义比喻针对症结所在,做有效的处理。
类别用在“方法正确”的表述上。
①经你对症下药,我的电脑果然恢复正常。
②关于这件事,我们要找出症结所在,才好对症下药。
③公司经营状况这么坏,你得对症下药,才有可能好转。
④我们做心理辅导工作的,也得因对象不同,对症下药。
⑤我们平常就要对机器作深入了解,以便出状况时能对症下药。
⑥他因暗恋而痛苦,你要能找女主角去安慰他,那就是对症下药了。
prescribe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disease
病症(びょうしょう)に応じて投薬(とうやく)する,具体的な情形に応じて救済(きゅうさい)の手段を取る
prendre des mesurces appropriées(administrer le médicament selon la maladie)
die passende Arznei verabreichen
прописывать нужное лекáрство